冬至是中国农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据传冬至在历史上周代是新年元旦,是个很热闹的日子。我们地理上都学过,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进入了“数九天气”。
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还有冬至吃饺子,南方吃汤圆的习俗,还有我们的传统谚语也有“冬至到,吃水饺”的说法。民间甚至流传“冬至不吃饺子会冻掉耳朵”的说法。那饺子又是怎么来的呢?
传说中,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和徒弟回到家乡,看见贫穷的乡亲们在冬天,穿着单薄的衣服,辛苦的劳作,张仲景心里很是难过,他和徒弟就在商量方法,如何帮助一下乡亲们,他们看到乡亲们的耳朵都被冻得红肿溃烂了,就想着如何帮助乡亲们治好耳朵,经过了一番思考治好,张仲景和徒弟就开始行动了,他们把驱寒的药物、羊肉、辣椒一起放在锅里煮,等到煮好后,把这些药物和羊肉切碎,然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在冬至这天,张仲景带着徒弟,把这种耳朵形状的药煮熟,送给冻伤了耳朵的乡亲们。
乡亲们喝完之后全身都暖洋洋的,于是就问,这个汤叫什么名字?他们回答说,这叫做“祛寒娇耳汤”,里面这个耳朵形状的就叫做“娇耳”,而且告诉乡亲们,喝了这个汤,他们的耳朵也会很快的好起来的。之后每年的冬至,乡亲们也学着做各种馅的“娇耳”,并把他们叫做“饺子”。渐渐地便有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了。
那南方吃汤圆的习俗又是怎么来的呢?
大概从明清时期开始,南方人在冬至吃汤圆的习俗便固定了下来,在冬至这天,人们会用糯米粉和面,包上豆沙等馅料搓成丸子状。在这一天,汤圆也被称为“冬至圆”“冬节丸”。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节的前一日叫做添岁或亚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大家都已经长了一岁。
在吃“冬至圆”之前,在门窗桌柜床灯的后面,都要粘一个冬至圆,人们把这称为耗晌,然后要等到送灶以后才能烤食。如果这时家里有孕妇的话,冬至圆发了,就会生男,否则就会生女。吃冬至圆时入口必须成双成对,以求吉利。吃到最后只剩两粒,就预示着已婚的人将会万事如意,如果只剩下一颗,那么就预示着单身未婚者将会凡事顺利。还有些家庭在傍晚,有用应时的果品、三牲拜神祭祖的习惯。也有在这一天晒冬米的,就是把白米用水洗过,在这天的阳光下曝晒后收藏起来,留给日后有病的人煮粥吃,以求病人早些康复。
不管是北方冬至吃饺子也好,还是南方冬至吃汤圆也好,都是我们代代相传下来的传统,都寄托着家人之间的关怀,都有着美好的寓意,都是一种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