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在无声无息中悄然来临,没有多少风雪作伴,只是在翻看日历时才知道腊月的到来。
腊月来了,年也就近了。
大街上依然那样,没有往年那种一到腊月到处都是黄梅戏的声音。
曾几何时,一到腊月,街上行人便多了起来。那些忙了一年的农村人纷纷上街置办年货。那些卖碟片磁带的音像店,便都像约好了似的,一个个门口都摆放上大喇叭,疯狂地放着黄梅戏的碟片。一天到晚,整个城市都在黄梅戏的唱腔中迎来日出,送走日落。
童年时的农村人在腊月除了上趟街置办些年货,便是在家准备春节期间的食品了。
做豆腐,炸圆子,熬糖稀做切糖,焊大粑都是那时家家必备的几大样。
一到腊月初,家家便都开始准备过年要做的大粑材料。十几升糯米掺几升籼米,放入大缸或水桶中用冷水浸泡十几天。
等到了腊月二十以后,搁在堂屋的石磨便不得空闲了。磨黄豆,磨糯米,那石磨天天都“伊呀伊呀”地唱着欢乐的歌。
磨湿糯米那是真得需要很大力气,并且中途最好不要歇伙。一旦停了磨子,再磨时弄不好会给磨子掀翻了,因为这短暂地停歇,湿的糯米粉会把上下两个磨盘粘在一起,难以分开。
磨糯米粉,下磨子的也要掌握好分寸,太干了,难磨费劲,太湿了,难以用青灰吸干水份,所以这下磨子的事基本都是母亲亲自动手。
一家人整整一下午轮流上阵,终于将浸好的二斗米磨完了,母亲将家中做豆腐时沥水用的布幅子,平整地放在磨好的糯米粉上,上面再倒上提前就准备好的草木灰,用来吸除糯米粉中的水份。
第二天清晨,睡梦中的我便被母亲叫醒。按掼例,这又是让我起床做糯米汤果子了(装了芝麻馅就是汤圆了,这汤果子是沒装馅儿的)。
母亲早已把布幅子和草木灰清理干净,已沥干水份的糯米粉装满了一大笸箕。上面搁着的米筛中已搁着母亲做的十几个汤果子。
洗手后跟母亲一起,揉粉,掐胚,搓圆,一个直径二公分多的汤果子很快就搁满了一米筛。
估摸着够一家人一餐吃的了,母亲便起身去烧水下汤果子了。半锅水烧开后,我们便将这搓好的汤果子放到锅里,盖上锅盖,大火烧开,等锅内的汤果子全浮起来后,这汤果子便熟了。
每人捞上一大碗,加上几勺红糖,美味的汤果子盛宴开始。这一年吃不上三回的汤果子虽然好吃,但吃多了也不太好,胃受不了。记得父亲非常爱吃,往往能吃上两大蓝边碗,却从来不说胃犯酸,烧心。
吃完汤果子,剩下的糯米粉是需要做成大粑和装馅的小糖心粑保存的。如果天气晴好,倒是可以晒干一部分糯米粉,留到来年食用。
记忆中的腊月大多是雨雪天气,没多少晴天。这湿糯米粉便都被焊成大粑保存的。
笸箕中的糯米粉,被揉制成大小差不多的粉团,锅门口放上一梱提前砍回家专门焊粑用的茅草柴。一个萝卜切去一片后,放到盛有菜籽油的碗里,点火后先烧热铁锅,然后用蘸了菜籽油的萝卜,在热锅上擦拭一遍,再放进去揉好的糯米粉团,用右手握空心拳,将粉团均匀地打压成薄饼状,边压边旋转粉团,直至大小合适后再将大粑转到锅边,双手配合将大粑翻过边再焊,继续旋转防止糊锅。
这焊大粑的事,记忆中父亲最拿手了,母亲负责揉粉团和烧锅,而我是观赏者兼后勤服务。一个大粑焊熟后,父亲便左手拿锅盖,倾斜着反搁在锅沿上,右手迅速将锅内大粑起到锅盖上,我便将这大粑拿到放在吃饭桌上的笸箕中冷却,并顺手撕下一块塞进口中。
这焊大粑,有时是两口锅同时焊,于是我小哥也早早学会了这焊大粑的手艺,和父亲一人一口锅,同时焊制大粑。掌火钳的母亲同时要烧两个锅洞内的火,还不能太大,又不能没火,这样的锅火可不太好烧。
焊上十几、二十多个大粑后,剩下的粉,会做一些用芝麻和白糖做馅的糖心粑。芝麻炒熟后,用小石碓舂碎后加入白糖拌匀,再将糯米粉搓成小团拍成粑状,放上芝麻馅后再搓成小粑,等小糖心粑全做好之后,再放到锅内焊熟。
第一锅焊好的粑,基本都被家人瓜分了,再送一些给左右邻居,后剩下的才会放冷后被母亲收藏起来。
那焊好的大粑搁笸箕中放冷后,摞到一个大钵子或大脸盆中,放到家中偏僻的角落。
但放得再隐蔽,也躲不过我的魔爪。于是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会经常去帮忙烧锅,因为烧完锅后,我会偷偷地撕一块大粑,放在火钳上,搁锅洞中加热后偷吃。
晴天的早晨在屋前场上晒太阳时,火桶中担(dan一声)上两根柴棍,拿上两个糖心粑烤热后吃,比那六谷糊好吃千倍万倍!
正月是童年记忆中饮食最好的时节,除了亲戚们带来的干豆酥,春豆什么的,家里年前准备的食品基本都已经开始“长毛”了。母亲也不再限制我们偷吃那些食物,赶上雨雪天没事,我们便一边在锅门口烧火烘,锅内便是切好的大粑块块,加热软化后洒上红糖或白糖,实乃美味是也!
现在,不焊大粑已好多年了,偶尔在市场或超市中能看到切成块状的大粑,却不再那么想吃。日子过好了,却没了儿时过年的气氛了。年也还是过,却不再那么喜庆热闹!
?精华推荐?
萝卜,蔬菜中的“土人参”
游龙颈沟瀑布
农村办婚礼的那些事
油炸河蟹——记忆中的美味
打鼓石探险记
乡村剃头匠
难忘当年焦面香
爆料:我的传销生涯
自酿糯米酒,你喝过吗?
童年趣事:孵小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