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称艾粄,江淅沪一带称之为青团。客家饮食,如同客家人从北往南慢慢的变迁。客家地区流传着一句民俗:“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又叫清明粄,散发着浓浓艾叶香,具有祛湿、暖胃等功效,是当地的特色小吃,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也是客家独特的清明文化。每逢清明节前后,也就是艾草长得最鲜嫩的时期,客家人就会出外采摘艾草,与糯米粉一起制成艾粄。清明时节天气阴湿,而艾叶有祛湿、健脾胃的功效,吃艾粄正好适合祛湿温补,所以有了吃艾粄,身体强健之说。艾草是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物,植株有浓烈香气。全草入药,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有理气血、祛寒湿的功能,艾草具有一种特殊的香味,这特殊的香味具有驱蚊虫的功效,所以,古人常在门前挂艾草,一来用于避邪,二来用于赶走蚊虫。早在千年前,葛洪、鲍姑夫妇就将艾草作医药之用,鲍姑运用红脚艾制作成艾条医治百姓。而流传至今的传统小吃--艾粄,便是使用艾草制作而成,具有一定的药用保健功能。准备好生粉、糯米粉、新鲜的艾草嫩芽和白砂糖、水。把生粉和糯米粉按1:1的比例混合到一个干净的大盘子里混匀备用。煮一锅水,待水沸腾时将新鲜的艾叶倒入锅内,不要盖盖,继续煮至水开,即可捞出,沥干水分。待艾叶冷却后,拧干多余的水分,放置在砧板上,用刀背将艾叶剁碎后装盘备用。将处理好的艾草、糯米粉、生粉、糖(按个人口味增减)混合到一个大盘子里,往米粉里慢慢加水,少量多次,边揉面团边加水,将米粉与艾叶充分混匀,直至面团成型。馅料可根据个人口味,花生仁,芝麻,白沙糖。天然的墨绿色,自然的艾草清香,又黏又糯的面皮里面裹着香喷喷的花生仁、芝麻粒,艾粄甜甜的味道、淡淡的草香、清新的色泽与春日融为一体,这就是春天的味道。内容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8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