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了饺子,冬至还要吃什么

冬至,又称冬节、贺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四时八节之一,与夏至相对。冬至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在太阳到达黄经°时开始,于每年12月21-23日交节。冬至是太阳南行的极致,这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北半球的太阳高度最小,北半球的白昼时间在全年达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昼时间越短。这天过后,太阳将走“回头路”,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北半球(我国位于北半球)白昼时间将会逐日增长。冬至日的白昼时间虽然最短,但是冬至日的温度并不是一年最低。冬至之前不会很冷,因地表尚有“积热”,真正寒冬是在冬至过后。由于我国南北纬度跨度较大,各地气候相差悬殊,冬至标志着我国北方即将进入寒冷时节,民间由这天开始“数九”计算寒天。

在我国北方许多地方,每年农历冬至这天,都有吃饺子的习俗,相传这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而流传下来的。

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来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在他返乡时,正是冬季,他看到乡亲们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于是他便让弟子搭起医棚,支起大锅,用面皮、羊肉、驱寒药材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做成一种叫做“驱寒娇耳汤”的食物施舍给百姓吃。人们吃了驱寒娇耳汤以后,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也都治好了。后来,人们为了感恩和纪念医圣,每到冬至日这天,就会学着包饺子吃,并逐渐形成了风俗习惯。

目前,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仍会在冬至日这天吃饺子,只因饺子有“消寒”之意,并且民间还流传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谚语。

那么,除了饺子以外,全国各地的人们在冬至这天还会吃什么呢?

01馄饨

在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相传早在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他们恨之入骨,于是就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和“屯”的发音,叫做“馄饨”。

为求平息战乱,能够过上太平日子,百姓憎恨匈奴部落就做馄饨来吃。由于最初做馄饨是在冬至当天,后来就演变成了冬至日吃馄饨的习俗。

02红豆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夜合家欢聚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

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天煮吃赤豆饭,用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03冬酿酒

姑苏地区对冬至非常重视,当地有俗语:“冬至大如年”。

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是一种米酒,加入桂花酿造,香气宜人。

姑苏百姓在冬至夜畅饮冬酿酒的同时,还会配以卤牛肉、卤羊肉等各式各样的卤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更是寄托了姑苏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祈愿。

04麻糍

麻糍是浙江和江西的特产,也是福建人祭祀时的供品和传统小吃。麻糍阴干后蒸、煎、火烤、砂炒皆宜。

麻糍也是闽南地区的著名小吃,其原料为上好糯米、猪油、芝麻、花生仁、冰糖等。麻糍香甜可口,食后耐饿,有着甜、滑的口感,且软韧、微冰。成品色泽鲜白,滑韧透明。

05糯糕

在我国台湾地区,还保留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

用糯米粉捏成鸡、鸭、猪、牛、羊、龟等象征吉祥、意为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同姓同宗者会在冬至或冬至前后约定,一早聚集到祖祠,按长幼顺序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完成以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为“食祖”。

冬至节祭祖的习俗在台湾地区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06狗肉羊肉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

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

现在,人们纷纷在冬至这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主要是因为“气始于冬至”。从冬季开始,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由动转静。此时科学养生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而预防早衰,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冬至时节饮食宜多样,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对养生更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5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