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VS北方清明节吃什么南方人来一口青团

唐代诗人杜牧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清明》,讲述的是清明节景象。清明时节万物复苏,到处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正是户外郊游踏青、扫墓或祭祀的好时机。

清明节将自然节气、人为风俗融为一体,体现出祖先遵循大自然规律的思想,当然也衍生出一些顺应节气的食物。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地域和文化背景不一样,饮食文化也存在着差异,比如南方人在清明节爱吃青团,北方人在清明节却爱吃寒食十三绝。

青团是种什么样的食物?

青团又名清明团子,是江南地区特色小吃。青团的原材料是嫩艾草叶,将其捣成汁液,跟适当的糯米粉共同制作成皮,加入各种各样的馅料,如豆沙、蛋黄等,揉搓成团状,最后放在蒸笼里蒸熟就能吃了。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加入馅料,口感又绵又软,散发出清淡、青草香味。

为什么南方人在清明节要吃青团,这种习俗是怎么来的?

该习俗可追溯到多年前。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介子推追随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流亡在宫外,由于晋文公饥饿难耐,介子推为能表达自己誓死追随的决心,割了自身的一块大腿肉给晋文公食用,让晋文公甚是感动,暗下决心,有朝一日自己辉煌腾达时,一定要报答介子推。

公元19年后,晋文公历经千辛万苦当上国君,但一直未忘掉自己落难时介子推的帮助,为其赏赐金银珠宝。然而,介子推受到周围人的指责而不愿意接受赏赐,于是带着老母亲去绵山隐居。晋文公亲自率领大众人马去绵山寻访,可是绵山树林密茂,极难寻找,晋文公由于寻人心切,听信小人谗言,竟然命令烧山,强迫介子推和母亲出山。熊熊大火烧了好几天,最后在一棵干枯的树下发现了母子二人的尸体。

晋文公感到非常悲痛,为了表达自己对介子推的歉意以及思念,晋文公下达了一则命令,在介子推遇难的日子禁止生火,不能生火煮熟食,只能吃冷食。因此,寒食节就是这样流传下来了。

寒食节期间,为了能解决饥饿问题,提前制作好青团,能保存3~5天,这样能满足祭祀、不生火、吃生食的需求。

青团一直流传到现今,逐渐化身为应令尝鲜的食物,用于祭祀的功能却慢慢淡化了。

北方人清明节爱吃什么食物呢?

北方清明节的食物最有名的莫过于寒食十三绝,除了人们熟悉的馓子麻花、糖耳朵、艾窝窝和驴打滚、芝麻酱烧饼外,还有硬面饽饽、奶油炸糕和豌豆黄,剩下的五种是螺丝转儿、姜丝排叉、萨其马、焦圈、糖火烧,这是标准的冷食食品,纯净又细腻,清凉又爽口。

同样是中国人,为什么南北饮食有这么大的差异?

1、地理差异

由于气候差异,南方和北方物产不一样。先来说一说南方,由于南方气候比较温和,而且雨水多,适合种植水稻,所以南方人以米饭为主食;北方由于天气寒冷且干燥,大部分是旱田,小麦的特点是抗寒又抗寒,所以北方人以面食为主。

气候差异也影响食材种类,如南方河流多,淡水资源丰富,所以盛产莼菜、鳜鱼和鲈鱼等淡水食材;北方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鲁菜,当地居民种植大葱,因此以葱为主要调料。

在嗜甜方面,南方和北方的口味完全颠倒。古代时期甜味来源于三种,一种是蜂蜜,一种是由甘蔗制作而成的蔗糖,还有一种是从小麦中获取的麦芽糖。

北方种植小麦能轻而易举地获取麦芽糖,不过,由于甜度较低、质地又粘稠,所以该甜味剂没有被广泛使用;蜂蜜不仅价格昂贵,而且也难以储存,同样也不用于烹饪。

唐朝时期由印度引入蔗糖,经技术进一步升级,宋朝时代的居民已经能制作蔗糖了。其原材料是甘蔗,属于亚热带热带植物,只有南方气候才适合甘蔗生长。

2、历史因素宋朝时期蔗糖的产量较低,再加上生产和运输成本高,所以甜食仅能在达官显贵家族中食用,普通老百姓根本承受不起高昂的价格。

到了北宋时期经济发达,北方四京是经济重头,尤其是现位于河南开封的东京,正是北宋时期的经济中心,当地的老百姓经济情况良好,往往以购买甜食来满足自己。

随着南方经济逐渐崛起,南方居民能担负起蔗糖消费;北方地区却陷入战乱,北方老百姓哪还有钱去购买蔗糖,只能用价格低廉又不占耕地的盐,因此有了南甜北咸的口味差异。

南方和北方口味仅仅是相对而言的,如今人口流动大,贸易互相往来,南方和北方的饮食慢慢地交汇融合,口味也会逐渐趋于一致。无论是偏向于甜还是咸,均要把握好度,不可过度嗜甜或嗜咸,以免影响身体健康。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虽然青团好吃,但要控制食量。因为青团由糯米制作而成,粘性大、难以被消化,一次吃1~2个就行,不宜过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5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