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
大吉之日。
下一个循环开始,是
开始兴做渐强,代表
阳气回升,天地阳气
白昼一天比一天长,
冬至是怎么来的,你知道吗?
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济南
济南人到冬至日,都要吃水饺(济南人叫“包子”),有”冬至包子夏至面”之谚。老济南包的饺子,沿边捏起许多有“褶”的花边,形状颇似一只耳朵,传有“吃了冬至饺子,不冻耳朵”的说法,其俗一直延续至今。
2.青岛
青岛浮山所、城阳、李村、崂山一带旧俗,冬至分两天过节,第一天叫“鬼冬”,摆供祭祖,吃水饺;第二天叫“人冬”,吃包子。据青岛当地的老人们说,这一习俗已经延续了多年!至于“鬼冬”这天吃饺子的原因,是为了给死去的人过冬至,因在阴间的人爱吃饺子,所以这一天须吃饺子;冬至这一天(人冬)是在世的人的冬至,这一天吃地瓜面包子的原因是告诉那些去世的人享受完后可以走了,因相传阴间的人不吃地瓜。即墨民间根据冬至日期在当月的月初、中旬或下旬来预测当年冬天的寒暖,民谣说:“冬在头冻死牛,冬在中暖烘烘,冬在尾冻死鬼。”
3.日照
海边人怎么能不爱吃鲅鱼水饺,夹一个水饺,就着一口蒜瓣,就能吃得不亦乐乎。用新鲜鲅鱼为原料,加适量五花肉馅、韭菜调制而成,鲅鱼去刺后剁成泥,用筷子朝一个方向搅动,这样搅出来的鲅鱼馅非常Q弹有力,口感非常棒。夹一个饱满的水饺,蘸点儿小料入口,醋的酸味、酱油的咸味和辛香冲鼻的蒜味交错融合,简直是冬天的享受!
4.枣庄
冬至这天枣庄无疑是一个和山东其他城市不同的有点不同的地方,北方冬至吃饺子,但是枣庄流传下来的习俗是喝羊汤,鸡汤,或者鸭汤。
寒冬腊月里正是吃羊肉的最佳季节。在冬季,人体的阳气潜藏于体内,所以身体容易出现手足冰冷,气血循环不良的情况。按中医的说法,羊肉味甘而不腻,性温而不燥,具有补肾壮阳、暖中祛寒、温补气血、开胃健脾的功效,所以冬天吃羊肉,既能抵御风寒,又可滋补身体,实在是一举两得的美事。
枣庄的羊肉汤那可是赫赫有名,这里是鲁南山羊的发源地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宰相范蠡曾来这里隐居,就好这一口。枣庄羊肉汤以汤浓、味美,不腥不膻、肥而不腻、花样繁多而著称。被称为枣庄第一名吃。
5.广东
广东人冬至吃咸汤圆、糯米饭,在广州又叫过冬、冬节、小年,从年纪大的老人嘴里,也许还听说过冬至也叫大冬、亚岁、肥冬、喜冬、履长节、长至、短至。“冬大过年”、“肥冬瘦年”,是广州人自细听到大的谚语。冬至似乎比春节还重要,阵仗比春节还要大。
6.江南水乡。
冬至节吃汤圆在江南尤为盛行。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
做汤圆常用的材料如糯米、芝麻、红豆等亦是温热性味,有较好的健脾作用。脾胃和健,饮食营养才会被身体吸收利用,提高机体的抗寒防病能力,最适合在冬天食用。
7.上海
“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甜白酒为醪糟的一种,是常州着名特产,其以大米、玉米、粟等粮食作物为原料,用清水浸泡或煮熟,再蒸透后,撒上甜酒曲,淋少许凉水,搅拌均匀,放置在温暖干燥处。夏季,l-2天即可成甜白酒;冬天,约需3-5天即成甜白酒。甜白酒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上海人过冬至节除了要吃汤圆、赤豆糯米饭,还要服膏方、喝补酒,外出的人要早点归家,相聚一起共叙天伦亲情。上海人还说,冬至时候晚上要早些回家,因为什么小鬼的会出来活动。
各地冬至风俗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在冬至希望家人团聚,身体健康幸福的心是一样的。
最后送给大家一首诗!
冬至日独游吉祥寺(宋)苏轼
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
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