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果,又叫茶果,是以糯米粉、粘米粉为主料,以猪肉、木瓜、腐竹、葱末等为馅料制作而成的地方小吃,逢年过节吃米果,是广西桂平很多乡村的传统习俗。
说到米果,不得不让人感叹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我们都知道,水稻种植在中国历史悠久,史记中记载大禹时期已经开始广泛种植水稻,随着历史的变迁,人口南徙,水稻种植从黄河长江流域传播到珠江流域,珠江上游的浔郁平原,是广西最大的平原,这里的人民早早就掌握了水稻种植技术,几千年来人们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种,创造出灿烂的农业文明,而“米果”,便是此地水稻种植文化的一种结晶。
在中国的其他地方,也有类似米果的食物,比如糍粑,但米果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首先,米果的果皮是以糯米粉和粘米粉按一定比例制作而成,松软而又有嚼劲;其次,米果一般都包有各种馅料,而糍粑却很少有馅料。正是糯米和粘米的完美结合,成就了一颗让人尝过便会回味无穷的米果。
以前,乡下人做米果都是提前选好糯米和粘米,配好比例用水浸透,用石磨磨成米汁,然后用专门的布袋装好米汁扎紧袋口,压在磨盘下面,经过一定时间把水沥干,形成粉团。在把米浆沥干的空挡,可以准备好猪肉、木瓜、腐竹、葱末等各种材料,剁碎、炒熟、晾凉,一切准备就绪,就可以开始搓粉团捏米果了。捏果皮,包馅料,然后用双手来回搓成圆形,一颗米果就做成了。可别小看了做米果的过程,这可是一门技术活,要做出皮薄馅多的米果,不经过成百上千次练习,是难以做到的,这个过程,老年妇女往往是主力,年轻的媳妇和小姑娘跟着学习,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所以一颗看似普通的米果,蕴含着的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待锅里的水烧开,便可以将捏好的米果放进去煮了。想起我们小时候,每当母亲开始煮米果,我们小孩子便早早的拿好碗在锅边等着,等到米果从滚烫的水底浮起来,母亲便会用勺子把米果舀到碗里,用筷子将米果分成几等份,米果的香味便会飘满整个厨房,对那时的我们来说,米果就是天下最好的美味,因为那是母亲亲手做的,那是母亲的味道。
现在的人们,磨米浆都用电磨来磨了,有的甚至直接按比例购买糯米粉和粘米粉,馅料的样式也开始多样化,除了传统的馅料,有的还会用香菇、木耳和粉丝之类,喜欢甜食的也会用各种甜食做馅料,但无论时代怎样变迁,物质怎样丰富,对于从桂平乡村走出来的游子来说,米果依然是亲情的寄托,是对家人的思念。
馅料做好的米果水煮米果香飘四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