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宵汤圆本是同根生,为什么后来就南北

我国地大物博,所孕育的美食实在数不胜数,而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与气候,也给了食物无限发展的可能。勤劳智慧的祖先也在春种、夏耘、秋收、冬藏间不断继承与发扬,为美食注入新的灵魂,并一次形成自己独特的口味。

在这样的情况下,各地的饮食差异也越来越明显,于是我们经常会看到网络上的粽子咸甜之争,豆腐脑与豆花之辩,煎饼果子加薄脆还是油条等等。今天是元宵节,说到这想问您一句了,今天您吃元宵还是汤圆呢?

其实,元宵与汤圆本是同根生,慢慢地才形成两个独立的分支。在近期播出的中国首档诗酒美学文化节目《断篇》中,文化学者赵普带我们追根溯源,探索二者的本同末异。节目由赵普策划打造,第一星传媒、华茅、西瓜视频联合出品,以短视频的形式在西瓜视频上播出,旨在通过赵普独特的风格,解读古今,发现美学真谛。

元宵和汤圆已不再是同义词

元宵和汤圆最早是一个东西不假,但随着不断地发展与更迭,二者现在已经不再是同义词了,在南方叫汤圆、在北方叫元宵的说法也不够准确。实际上,二者是有许多去别的,最突出的是制作手法和馅料上的差异。

首先是制作手法上的差异。元宵是将固体的馅儿切成小块,蘸上水,在生糯米粉的筛漏上滚出来的;而汤圆是将糯米粉和成面团,再将馅心包进去,最后搓圆的。滚出来的元宵表皮干燥松软,包出来的汤圆则是光滑黏糯。

第二是馅料上的差异。元宵的馅料比较单一,以甜食为主,且偏硬,常见的有芝麻、核桃、花生、山楂等;汤圆的馅料就要丰富多了,可谓咸甜荤素通吃,除了早期市面上常见的芝麻、花生,近些年来火起来的水果、鲜花味也颇受欢迎。一些人家还会自己包些肉汤圆,梅干菜烧肉、香菇肉、荠菜肉的神奇馅料让北方小伙伴们难以想象。

市面上卖的以汤圆为主,这是因为汤圆比较容易储存,可速冻保存较长时间。但元宵不行,稍多放几天或冷冻后就容易开裂,通常都是现场制作、当日售卖的,这也使其天然地多了一些过年的气氛。

元宵节是文化风俗叠加的产物

元宵节的由来,有好几个原因。

一是人们对火的崇拜。我们知道彝族、纳西族有火把节,其实元宵节最早是汉族的火把节。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人们点起火把,在田间地头走动,以驱赶害虫、祈求新一年的丰收。火把庆祝的仪式在唐朝尤为兴盛,火把也越点越大变成了灯,进而变成了看灯。正月十五闹花灯,在这就能找到源头了。

第二是与汉代人们最崇敬的神——太一神有关。汉朝初年曾修订过一次历法,即司马迁住持编订的《太初历》。太初历里,就把正月十五当做一个重要节日,这一天也是皇帝出面祭祀太一神的日子。这是后来元宵节的由来之一。再后来道教把一年分为三元,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分别为上元、中元、下元节,于这三元之节,祈福禳灾。于是元宵节,又叫上元节了。

此外,元宵节的风俗还与佛教文化有关。汉明帝派人西行求法,归来后与他说讲在西域所见的风俗。蔡愔便是身受此命的大臣之一,他告诉汉明帝,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会在一起燃灯供佛。为了弘扬佛法,汉明帝也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在宫中燃灯供佛,这也慢慢成为元宵节的由来之一。元,就是上元,第一的意思;宵就是晚上。正月十五晚上,就由此被叫做元宵节。

天上月圆,碗中汤圆,人间团圆

了解了元宵节的来历,那么元宵这种食物又是怎么来的呢?赵普介绍,一开始并没有特别的讲究,和其他节日差别不大。到了宋代,人们生活富足,便开始变着法子来琢磨饮食,元宵、汤圆也就是在这时诞生的。

由于煮在水中,翻滚起伏,所以当时人称之为“浮圆子”“圆子”“糖原”,慢慢的就变成了今天叫的“汤圆”。又因为煮在锅里,一个个圆圆的好似天上的明月,人们就约定俗成地在正月十五这天,一定要吃碗汤圆,讨个团圆、圆满的吉利寓意。此外,因为是元宵节吃的食物,自然地就把吃的这个汤圆啊,也叫做元宵。

关于元宵、汤圆的说法还有个有趣的故事。近代大军阀袁世凯,当了大总统,还想进一步当皇帝。有一次他的姨太太闹着要吃“元宵”,他听了非常不高兴,因为元宵谐音“袁消”。从此他勒令,不能叫元宵,得叫“汤圆”。自此,北京北方都慢慢改口叫“汤团了”。

元宵和汤圆、甜粽和咸粽、咸豆腐脑和甜豆花……对于这些不同的美食形态,我们该做的并不是非得决出个胜负,而是要以开放的胸怀接受不同的文化,感受其中折射出的风土人情与地理风貌。

进一步讲,中华美食的丰富多样、兼容并包,更是我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在饮食方面的重要体现。民以食为天,饮食的发展与变迁折射出的更是中华民族的交替与更迭,想要了解更多有关饮食文化的知识,赶紧上西瓜视频,上抖音,看《断篇》,您想知道的一切,这儿都有!

来源:北青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3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