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也称为江米,是一种糯稻去壳后得到的米种,在中国南方,它被称为糯米,而在北方则多被称为江米。与我们通常吃的大米不同,糯米的淀粉中含有更多的支链淀粉,较少的直链淀粉,比其他米种更加黏稠。
根据中医学的观点,糯米属于温和的滋补品,具有生津止渴、温中暖胃、补虚、补血、止汗等功效,它适用于脾胃虚寒引起的反胃、食欲减少、泄泻,以及气虚引起的汗虚、气短无力、妊娠腹部胀满等问题。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糯米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B及淀粉等成分,可以作为一种温补强壮的食物。但是在中医中,润肺一定离不开养胃,所以,将藕和糯米搭配起来使用,可以增强润燥的效果。
苹果和糯米,都可以进入脾经和胃经,它们的润燥效果需要通过滋补脾胃、增加津液的生成来实现,与入肺经的具有润燥作用的食材相配合,会使津液生成的力量更为强大、持久。
糯米,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主食材料,它在我国的饮食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古代到现代,糯米一直被人们视为养胃健脾的食物。许多人却普遍认为,糯米不好消化。那么,糯米究竟容易不容易消化呢?其实,并不是糯米本身难以消化,而是因为烹调方式和温度不当所导致的。
糯米与大米相比,含有更多的“支链淀粉”而不是“直链淀粉”。而“支链淀粉”相较于“直链淀粉”,与胃中的消化酶接触面积更大,因此更容易消化。当糯米煮熟并保持温热的状态时,“支链淀粉”会糊化,这样消化酶更容易与其充分接触,从而更容易消化。举个例子,我们经常吃的芝麻糊就是由芝麻和糯米煮熟后用开水冲泡的,只要趁热吃,很少会引起消化不良的问题,并且还具有养胃的效果。
当糯米经过一段时间的冷却后,糯米中的“支链淀粉”分子间会凝固加强,这使得糯米变得不容易消化。例如凉的年糕、粽子等,由于“支链淀粉”的凝固,导致其不易被消化酶分解,从而引发消化不良问题。
如果将糯米做成韧性很大的食物,并且再配上油和糖等添加剂,例如北方手摇的元宵、炸麻团、炸糕以及端午时吃的粽子,这些粘韧的食物不容易被嚼烂,从而阻碍了消化酶与其充分接触,影响了对其的分解。特别是如果是油炸的或者是含有肉馅的糯米食品,油脂还会包裹糯米,使得糯米更难与消化液充分混合,进一步降低了其消化的速度。
糯米粉是一种由糯米制作而成的食材,是我们常见的食品之一,其制作过程相对简单,将糯米浸泡一晚后磨成浆水,再经过挤压、晾干等步骤制成糯米粉,在市场上,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购买到现成的糯米粉。糯米粉具有柔软而有弹性的口感,经常被用于制作各种黏性小吃,例如粽子、八宝粥、年糕、糯米糕、汤圆、酒酿和各式甜品。
除了口感上的优势,糯米粉还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它是一种温热性的食物,对于增强食欲和滋养脾胃具有显著的功效。我们仍然需要注意控制食用糯米粉的量,以确保享受到它的美味和营养同时避免摄入过多的热量。
如果你想尝试制作茯苓米糕,可以将大米和糯米浸泡过夜后,使用粉碎机将其磨碎成粉。然后将米糊和茯苓粉均匀混合,并加入适量的泡打粉;你还可以根据个人口味随意添加水果或白糖等配料,将加入泡打粉的米糊倒入容器中,放入蒸锅中蒸熟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在网上流传的一些配方中,有些会添加糯米粉或白米面以增加糕的可塑性,无论是添加哪种材料,我们不建议使用过量,因为糯米质地黏腻,过多的使用反而会减弱健脾祛湿的作用。
总而言之,糯米粉是一种常见的食材,具有柔软而有弹性的口感,它被广泛用于制作各种黏性小吃,不仅可以享受到美味,还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在制作茯苓米糕等糕点时,我们需要适量使用糯米粉,以确保食品具有良好的口感和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