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知多少#我生长在南方,一年里头,最隆重节日依次是:春节、三月三、中元节。
说隆重,是因为家家户户都必须在这三个节日里做相应的食物:春节包粽子;三月三蒸五色糯米饭,中元节做糍粑(糍粑,我们当地壮话发音“起航”)。
现在市面上有各种口味的糍粑。但都没有从前的家乡风味。今天来说说我小时候妈妈味道的糍粑。
米需要提前三天泡水(以前是用去壳的糯玉米加少量糯米,生活条件好后才用纯糯米)
妈妈会在第一天早上开始拿米泡水,晚上睡觉前淘洗后把水滤掉,米开始散发一股酸味,再加入清水继续泡
第二天早上和晚上两次同样的操作,糯米淘洗后再加入清水,米酸味更浓了。
第三天把水虑掉,用清水淘洗几次,原来的酸变成了香郁的米香酸。按比例加水用石磨磨成浆,老妈说要磨两遍才够细腻。再用豆腐袋滤水,直到可以和成团。
包的材料是用芭蕉叶,中元节当天,起床时妈妈已经把芭蕉叶砍回来了,她会交代我把叶子裁好,再烧一锅热水,焯过水的叶子变软,包糍粑时候才不会有破口。
糍粑馅是花生芝麻炒熟用石臼捣成粉,与红糖拌均匀,包进糯米粉里面,再用芭蕉叶卷好,芭蕉叶需要先刷上一层猪油,蒸熟才不会粘连着叶子。
我们的风俗是做成长条的糍粑,大约有十公分左右的长度。水开上锅蒸二十分钟。出锅即可开吃。
新鲜出炉的糍粑,软乎乎的手感,原来的米酸味已经淡了很多,一口下去,味蕾里全是糯米的醇,芭蕉叶的清香,花生芝麻的可口,还有红糖的甜,香糯Q弹有嚼劲。
关于为什么做糍粑的米要提前三天泡水。据长辈们的说法是方便保存,不易坏掉。
不知道有没有什么科学依据,小时候没有冰箱,中元节正是酷暑的天气,糍粑存放两三天确实没有变味。
生活条件好后,做糍粑也不再那么繁琐,直接买现成的糯米粉,用热水和成团就可以包了,相比之下,还是泡水发酵后磨成浆的糯米,口感更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