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节祭祖踏青食青团

白癜风治好要多少钱 http://pf.39.net/bdfyy/

文/淡月疏影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唐代古诗,我们从小习读,几乎人人能背诵,它描写了清明时节,路上行人祭拜逝去亲人的场景。

随着清明节一天天临近,祭祖的人越来越多,在这个节日里,人们除了通过祭祀,表达对逝去亲人深深的思念,还会组织踏青,食青团等游春,赏春活动。

一、祭祖

清明节,本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五个节气,后演变为民间的传统节日,具有哀悼祭祀,缅怀先人的意义。

据史记载,清明节大约始于春秋时期,相传是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而立,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

清明,即清气,明朗的意思。按照《易经》原理,从清明这天开始就正式进入了三月,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古时候,清明节并不仅限于清明这一天,不同时代,依据当时民风,前后十天,或前后三天都可称为清明节。

在今天,我国多部分地区,清明前三天,后三天扫墓、祭祖都是认可的。随着清明节被赋予了祭祀的特殊意义,成为了法定节假日,清明就成为清明节的专用名词。

中华民族历来有“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传统文化,在清明节这一天,华夏各族儿女会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身在异国他乡的游子,会赶在清明节前回到家乡故土,为祖宗先人修坟扫墓。

祭祀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仪式,在祭祀前,要从头到脚梳洗一番,穿上端庄大雅的服装,忌浓装艳抹,笑闹喧哗。

扫墓时,一般先给祖先坟墓清除杂草,用春天的新土填修祖坟,喻意子孙后代步步高升。然后在供桌上摆满水果酒品,燃香烧纸钱,最后按辈份大小依次磕头和作揖,鸣放鞭炮烟花。

一边做着这些的时候,一边向祖宗“禀告”过去一年家族所做的成绩,所修的品德,比如哪一房的儿子开了工厂,哪家的孙子考上了大学。把一年来大大小小的事情诉说一遍,并表达未来一年的愿望,希望得到逝去亲人的保佑。

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感动的场景,无论他在外是呼风唤雨的“大人物”,还是在耕地种土豆的农夫,在祖先的墓碑前,他们都成了需要救赎,寻求安慰的小孩。

他们诚实,敬畏,在清明和畅的风里,在一脉相连的祖先面前,将心窝子话掏了出来。

曾仕强教授:为什么叫清明?因为人活着有七情六欲,受到外界的诱惑,不清不明。不清的是脑袋糊涂,不明是眼睛模糊,去祭拜祖先,就清明了,因为你跟祖先连线了。

随着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我们常常在金钱和名利面前,迷失了自已,在追求世俗的成功时,忘记了初衷。我们用肤浅的成就,兑换廉价的快乐。

老祖宗看着这一切,含笑不语,他静默在故乡的烟雨中,不动声色地面对落寞,收容我们的疲惫,收容我们的泪水。

祖先俨然是一位圣者,是我们的“神灵”。我常想,为什么我能在无根的都市,几经困顿继续前行,是因为我的身上有祖先的血脉精神。

二、踏青

阳春三月,春漫花枝,流芳泻嫣,踏青正当时。与祭祖扫墓一样,踏青这个节令性的活动,在我国也有着漫长的历史,它源自远古的农耕祭祀迎春习俗,比清明节甚至更久远。

早在夏代之前,我国处于母系氏族,男女择偶,实行氏族群婚制度。后来到了父系社会,有了婚娶礼仪,出现了父系家庭,于是,男女婚配就成了一个家庭的头等大事了。

经过一个漫长的冬季,空山被春风吹满,万物生发,耕田待种,适龄男女有了耕田织布,生儿育女的需求,于是人们选择在冰河初开,草长莺飞的春天,祈祷“春神”赐予良人,一同组建家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到了周代,踏青,成为了老百姓的迎春仪式,并将踏青,赏春,作为一种礼制。

据《尚书.大传》记载:春,出也,万物之出也。春天,像征活泼的生命力,有萌动,催动的寓意。枝条新生叫”春梢”,葱郁连绵是“春山”,水波盈盈喻“春水”,百鸟鸣唱曰“春光”,而吃春饼,炸春卷,更是民间一大乐事。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踏青春游已形成了共识,成为比较固定的民间活动了,这个时期的踏青,不仅承托了男女青年求偶的愿望,更有老百姓“招魂续魄,拂除不祥”的需求。

《韩诗》:三月桃花水之时,郑国之俗三月上已,于溱洧两水之上,执兰招魂续魄,拂除不祥。

可见那个时期的老百姓,生活并不太平,甚至在战事频发的灾祸中,过得惶惶不安。

踏青游玩不再是赋诗,歌咏,舞春的轻松话题,而是借机向“神灵”寻求庇护,保佑家人无灾无难,保一方百姓平安。这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的历史形态是相吻合的。

踏青活动最繁盛,最隆重数唐朝,这在唐朝诸多画作,诗词,歌赋都有表现。那个时期的踏青活动,名目繁多,有春游,赏花,有对歌,比武,还有放风筝,品茗等,其中以展子虔的《游春图》为典型,堪称唐朝描绘踏青佳作。

流泉潺潺,柳絮飘飘,在灿烂花丛间,游客喜笑颜开,成群结队。他们品茶,吟诗,奏乐,起舞,从正月十五一直游乐到清明。

《开元天宝遗事》记载:“都人士女,每至正月半,各乘车跨马,供帐子园圃或效野中,为探舂之宴”。唐朝盛世,国泰民安,百姓富足安逸,人才备出,文化和经济的空前繁荣,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名家,给后世留下不朽文学作品,和强大的精神财富,令人叹为观止。

经历数代演变,时至今日,踏青已没有了设限。在春芽刚刚亮出蓓蕾时,人们便迫不及待挎着竹篮,携带玉笛,去野外探春,迎春了,从这个意义上讲,踏青有没有法定节假日,已无关紧要了。

现在的城市,注重生态平衡,“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使居民出门有公园,沿路皆美景,不必刻意踏青,也能赏春,迎春了。

三、食青团

尽管科学不断发展,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油绿如玉,糯韧绵软的青团,依然是人们喜爱的健康小吃之一。

青团,也称“团子”,主要原材料是糯米粉,艾蒿汁。制作方法很简单,春暖花开时,田埂边长满了艾蒿,把新嫩的艾尖掐摘回来,煮熟滤干,揉出清汁,收集在罐子里,然后倒入磨好的糯米粉里搅拌,揉合。

约一杯茶的功夫,粉团子揉好了,把它分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搓成汤圆形状,放入蒸笼,用旺火蒸熟,就可以吃了。

喜欢吃甜味的,就把“汤圆”捏成窝窝头,往里面放入冰糖,豆沙,莲子等。喜欢咸味的,就放入肉馅或豆角,再把窝窝头合拢,又搓成“汤圆”状,放入蒸笼蒸熟,即可食用了。

艾蒿性温,可助人体祛除寒气,有活血,健脾胃之功效。糯米粉味甘,性温,入脾,胃,肺经,具有补中益气的作用。因此,以糯米粉,艾蒿为食材制作的青团不仅味美可口,还有很好药物价值。

江南水乡一带比较流行食用青团。清明时节雨纷纷,撑一把油纸伞,漫步在青石小巷,不经意间,便会看见面容温婉的阿婆,她坐在小桥边的木凳上,身边摆着一只精巧的竹箩筐,里面装着一层又一层青翠碧绿的青团,正冒着热气。

我哪里忍得住,急忙收好伞,上前,买一只来吃。轻轻咬上一口,那浓郁的艾香沁入心脾,细柔的糯米粘在牙齿上,像久别重逢的朋友,又像日夜思念的亲人,拥抱着不舍得松开。

李晶说:“青团那种绿色一见就爱上的,它像一座活生生的山,放在锅里一煮,揭开锅的那一瞬间,像极了漫天春风中最灵幻的那一阵,非常沁人心脾,不经意将春天的绝美发挥到了极致。

这大概是将春意与烟火描写得最美好的文字了。

一蓬蓬翠绿的艾蒿,不仅唤回了春风,染绿了春天,还温暖了我的记忆。

年幼时我居住乡下,每到春天,祖母,伯妈便给我做青团吃。记忆中,祖母患有眼疾,视力一直不好,看东西十分费劲,因此,年幼的我常跟在她身后,帮她穿针引线,或读药瓶上的说明书,乖巧地当祖母的“眼睛”。

祖母和伯妈,一个性格急躁,一个耿直,小时候,总见她们吵架,过不了几天又和好。直到有一天,她们吵得非常厉害,分家了,从此不再来往。

不知她们为什么吵,也不知谁对谁错,自分家后,我总绕道而行,生怕和她们俩说上话。但是伯妈见了我,总是老远招手:快来吃青团子,还热着呢!我像怕惹上祸似的,转身跑不见了。

祖母的眼疾,总也治不好,时间久了,左眼干脆看不见了。虽然她和伯伯、伯妈分家了,但是伯妈每次去集市,总会给她带回一些眼药水,悄悄放在她的窗前,可是,都被祖母扔进了池塘。

后来,祖母得了重病,卧床不起。伯妈哭红了眼,扑在祖母的床前,肯求她的原谅,并在祖母的房里另支起一张床,睡在祖母旁边日夜照料。

起初,伯妈给祖母喂药,祖母把头扭到一边,不吃,给她擦拭身子,她也不配合。有一天,祖母将刚喝下去的药吐到被子上了,伯妈像个认真写作业的孩童,跪在床前的踏板上,一遍又一遍地擦,终于,我看见奶奶眼角有泪水滑落。

次年,艾蒿长满田野时,祖母走了。送葬那天,伯妈哭得很伤心,不停诉说着悔意。她牵着我的手,对着祖母遗像说:“妈,您安心去吧,我会把您的孙女照顾好,就像她亲妈一样。

我站在一旁,心很疼很疼,像被铁锤敲打。

祖母去世没多久,我被父母接回了城。没有了祖母的疼爱,又远离了乡村,我几乎断了吃青团的念想。

没想到伯妈每逢春天,都会搭上开往城里的班车,给我送来一大袋青团,有时候还用保暖桶装着,一打开,热气腾腾,香气扑鼻。

后来有了快递业务,伯妈就给我寄,我从读书到参加工作,从小城走到省城,我到哪儿,伯妈就给寄到哪儿。

周末,又收到伯妈寄来的青团。她怕路途中坏掉,不新鲜,于是用真空袋装好,再放置冰块,让青团到我手上时,还散发清新艾蒿香。

吃着比翡翠还碧绿的青团,小时候祖母,伯妈为我做青团的一幕幕重现,我终于忍不住,眼泪大滴大滴往下落。

总之,既然清明节祭祖,寄托了华夏子孙对祖先不尽情思,踏青,食青团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那么我们还是应该继续传承下去。

能通过一个节气,一个节日,将中华文化融汇贯通,在生活美学中与古老的祖先对话,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何尝不是件幸事?

END

作者简介:

淡月疏影,湖北省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热爱散文,诗歌创作,出版散文集《山间问水》。

清明献花致敬曾师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值此清明念远追思之际,我们一起来向敬爱的曾教授献一束花。感谢他启迪心灵,启发智慧,感谢他让无数人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长按识别下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