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儿最好 http://pf.39.net/bdfyy/bdfjc/150316/4591487.html上世纪80年代,一台名为《滑稽王小毛》的广播栏目在上海家喻户晓,主持人葛明铭也被上海人亲切地称为“王小毛之父”。3月28日下午,在长宁民俗文化中心,一场来自“阿拉屋里厢——沪语家史独白剧场”的年“上海话·上海情”沪语传承推广活动在这里举行。葛明铭带着大家熟悉的声音,通过线上和线下直播,讲述了“老底子”上海客堂间的年味。一上台,葛明铭看着舞台上的布景就诙谐地调侃:“这一看就是大户人家,毕竟老底子家里有电话的人家是不多的。”伴随音乐响起,他开始回忆小时候充满年味的上海里弄生活。童谣小调《沪韵》“小时候最盼望过节,每年过完国庆,就想着过元旦,过完元旦就想要过春节。”在葛明铭大约6、7岁的时候,那一年刚过元旦,还年幼的他天真地问父母,“爸爸妈妈,什么时候才能过春节呀?”爸爸指着墙上的挂历告诉他:“你看啊,这一张一张挂历翻过去,翻到这张红颜色的,就是春节了。”说罢,还特意在春节那天的日历下方折了个角,专门标记好这一天。谁知,第二天父母出门上班,葛明铭立即搬出了一个小板凳,踩上去后开始一张一张撕日历。终于撕到红色、折过角的这张,他高兴得不得了——“诶唷开心啊,过春节啦。”当父母下班回家,听到眼前的小葛小朋友指着挂历,乐呵呵地说要过年时,父亲差一点气不过,请他“吃生活”(打耳光)。国际家庭带来沪语节目为何昔日的小朋友甚至大人都如此期待过年?葛明铭说,当时物质没有现在这么丰富,因此只要一想到过年能吃年夜饭、穿新衣服,还能吃瓜子、花生米,向大人讨压岁钱,“胸口的年味都要扑出来了。”在他地道软糯的沪语讲述中,我们得以一窥三、四十年前,上海弄堂居民吃年夜饭的场景。“到了过年,乖乖!客堂间里,家家户户的小菜都摆出来了,每户人家上的都是拿手好戏。”“好戏”有什么?张家爷叔做的走油蹄髈,李家阿姨做的芙蓉蛋,还有楼上郝婆家的八宝饭,看得小朋友们口水“嗒嗒滴”,即便只是看看也无比开心。但在葛明铭的记忆中,一到过年,上海弄堂居民最忙碌的时候不是做年夜饭,而是过年前“包汤团”的时刻。“上海人的口味比较刁,干的糯米粉不吃,要吃水磨糯米粉,细腻、韧劲足。”但是水磨粉外面没得卖,怎么办?那就只能每家每户在家里磨。于是,精打细算的上海里弄居民想出了一个办法,每户人家出点钱,“众筹”买磨子。前排左二手持话筒的就是“王小毛之父”葛明铭有了磨子,那要放在谁的家里呢?居民们又想出了一个民主协商后的办法:谁家空间大,并且住在一楼,就放在谁家。这户人家还有一个义务,要负责统筹安排过年“高峰时段”每家每户用磨子的先后顺序,以免“撞车”。相应地,这户人家也有优先使用磨子的权利——权利和义务都标注得明明白白。葛明铭小时候家里只有11平方米,却居住了9口人,把磨子搬到家里后,几乎整个家都要围着它转。在用磨子研磨大米,制作水磨粉的时候,葛明铭的家人还会在旁边支起一个小炉子。“做什么?做蛋饺呀!你们想象一下,磨子的声音,蛋饺的香味,全都混杂在一起,好一幅活色生香的景象。”过年的味道也就这么来了。沪语书信节目《傅雷家书》3月28日是上海市民文化服务日,也是年上海市民文化节的开幕日,而长宁民俗文化中心举办“上海话上海情”沪语传承活动,至今已有十个年头。今年,“云直播”中还有滑稽表演艺术家阮继凯、诸弘宇带来的独角戏《成语新说》,沪剧代表性传承人黄爱忠、王斌带来的沪语书信节目《傅雷家书》,年轻的沪语达人则带来了一首沪语rap《阿拉上海》,通过多种形式展现沪语魅力。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舒抒
文字编辑:舒抒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