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宵节,你会炸自己新手做的元宵吗

元宵节,南方习惯吃汤圆,北方习惯吃元宵。都有团团圆圆和和美美的意思。因为过了这一天,年真的就是过完了。学生就要开学了,工地也要开工了,而上班的人们,也没什么想头儿了,该正儿八经地上班了

汤圆和元宵都是圆的,也都是黏面做的,可也有很多不同。汤圆是用南方常见的糯米粉做的;元宵呢,以前北方糯米少,都是用北方特产的黄米(黍米)面或黏高粱面做。早前汤圆是不放馅料的,煮着吃,汤是要喝的,有促进消化和吸收的功用;元宵则一定要包上馅料,各种各样的,可以用水煮,可以上锅蒸,也可以油炸。

元宵节,北方的人们,是一定要给家人做几个元宵的。

元宵面是在碾糕面时单留出来的,不能掺合玉米面或别的什么面,一定要是纯黏面,晾得干干的。倒到盆里,凉水少放,及时搅拌均匀。看干面有些潮了,用手往一起压攥成团。不成团就再放一点水,能攥成团儿就行了。黏面是不吸水的,越揉越软。面和软了,好包不好放,没等上锅就瘫了,所以要和硬面。

馅料要提前准备好,芝麻花生米核桃仁炒熟,花生米去皮,擀成花生碎核桃碎,有青丝红丝切碎,没有可以用鲜山楂或山楂糕切碎,拌上白糖或红糖,白糖里放白芝麻,红糖里放黑芝麻,拌匀待用。

如果是摇元宵,那馅料要做成固体形状的,那就再加一点黏面,倒几滴食用油,搅拌均匀,揉成小球,或擀成厚饼,切成小正方体,备用。

如果做豆沙馅,就简单了,直接包就是了。

捏元宵最费事,但最体现妈妈的功夫。把面盆和馅料放桌子上,妈妈坐在桌子旁,掰一小块面,在手掌心揉拍成圆圆的薄片,手心微凹,舀一小勺馅料,倒进凹处,手指慢拢,另一手指轻按馅料,面皮的边缘就收到了一起,轻轻地捏,轻轻地揉,圆圆的,光溜溜的一个元宵就摆到拍拍儿上了。

如果面软了些,就在干面里滚滚,沾些干面;如果元宵表皮有裂纹,不要急,在手心里再攥攥转转,就好了。

摇元宵就好说了,准备一个水盆,一把笊篱,把干黏面放到笸箩里或簸箕里或大一些的面盆里。把备好的固体的馅料块儿,用笊篱舀着在水盆里过一下,倒到干黏面里,摇动干面盆,让元宵馅儿滚上黏面,再捡到笊篱里蘸水,再倒进干面里摇,要重复操作五六回,元宵馅儿外沾了厚厚一层干面,再攥攥就行了。

不过摇元宵是个很费力气的活计,没有大一点的男孩子恐怕做不来。妈妈也嫌蘸水时面粉会溶落到水里,摇元宵时干面也慢慢变潮变湿,太糟蹋东西。还是常常自己一个一个的包起来。

元宵可以蒸,可以煮,但最要技术的是炸。倒半锅植物油,烧至六七成热,一个一个的把元宵放入,有裂纹的元宵还要再攥攥。用长竹筷扒拉扒拉,使元宵都浸在油中。慢慢用铲子或铁勺贴锅底推动元宵,使之翻转,有沾到一起的要尽量拨开。元宵有了一些稍硬的外壳儿,用铁勺勺底轻轻挨个儿按压敲打,使外壳破裂,轻轻敲,慢慢转,外壳儿又胀死了,再敲再转。火要弱,油温不能太高。元宵就慢慢胀大了,慢慢浮起来了,就可以捞出来装盘儿了。

这个过程是十分危险的,一是小心锅里热油别洒出来;二是敲打不到,元宵会爆,把油溅出来。热油溅到哪里,都会造成伤害。所以妈妈让小孩子离开远远地,每年的炸制都由有经验的人来做。

炸元宵是很好吃的。圆圆的形状,金黄的色彩,酥脆的外壳儿,软糯的面瓤,又甜又香的馅料,吃哪一口都回味无穷。炸元宵是不怎么上桌的,炸出几个,先端过来让爸爸尝尝,爸爸尝一个就赶紧把筷子递给旁边,说你们都尝尝,都尝尝!你也尝,他也尝,一盘子元宵尝进去了。再炸一盘子,又尝进去了。妈妈说,吃吧,吃吧,吃这个省那个,这会儿吃了,待会儿就不吃了。

当然如果有客在,人们是不能尝的,装好盘先端到桌上,请贵客先尝。不过正月十五,外人是不多的,顶多是新姑爷住十五,但也不可能年年都是新姑爷的。所以炸元宵总是等不到开席,就尝完了。

元宵是不能多吃的,不好消化。孩子吃了也不许再逗他哭,说是会坐出病来。也许在这个意义上说,元宵也只能是新年头一个月圆之时的宵夜罢了,是不能当主食的。

吃完了团团圆圆和和美美的元宵,人们就该“滚蛋”了。但不论人们走到了哪里,那一口妈妈亲手炸制的元宵啊,总停留在唇齿间,回味在心头。不论游到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总会盼望着回家过年,总也忘不了那一口酥脆软糯又甜又香的元宵,这也就是爸爸妈妈给孩子们炸制的年味儿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3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