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了查网上的科普文章,大多是从元宵和汤圆的做法上来做区别的。关于二者的起源、二者是否同源、何时分流,则说的非常不清楚,甚至讹误百出。
今天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了,请允许我借此小文,遥祝大家阖家幸福、一切顺利!
一、从节日起源说起
元宵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关于元宵节的确切起源,众说纷纭,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说法是被所有人认可的,大家基本上处于各执一词的状态,而且每种说法都有漏洞。现将几种说法罗列出来,做个比较和参考:
1、起源于“汉武帝祀太一神”
这种说法最早是唐代人提出来的,见于唐初的《艺文类聚》卷四:“《史记》曰:汉家以望日祀太一,昏时到明。今夜游观灯,是其遗迹。”
唐代这种说法的起源,则是《史记·乐书》:“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常有流星经于祠坛上。使僮男僮女七十人俱歌。春歌《青阳》,夏歌《朱明》,秋歌《西皞》,冬歌《玄冥》。世多有,故不论。”
太一,也叫泰一,是西汉时期十分重要的祭祀神灵,《史记》与《汉书》中均有记载。太一源于道家思想。郭店楚简有《大(太)一生水》篇;屈原《楚辞·九歌》里有《东皇太一》篇,详细描述了祭礼仪式和祭祀场面,说明此时的太一已是祭祀神。
秦汉一统后,为了消弭先秦各国百姓在精神领域上的独立与分散,无论秦皇还是汉武,都在统一神权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尤其是汉武帝在位期间,通过不断地巡游与封禅,完成了神权的统一,构建出了凌驾一切神之上的共神——“泰(太)一神”。
转折点在东汉王莽执政后。他依据《周礼》,制定了用于南北郊祠的“元始仪”。在祭祀主体上,五帝被提高到至高无上的位置,这也是太一神彻底消亡的重要原因。“元始仪”不仅规定了天子祭祀的时间和地点,而且规定长安南北郊为国家最高祭祀所在地,也是皇帝唯一需要亲临祭祀的场所。
东汉光武帝之后,也一直沿用此制度。自此之后,鲜有文献资料记载太一神的官方祭祀活动。太一神的历史变革表明,“汉武帝祀太一神”这一历史事件并没有向元宵节方向发展,而是以郊祀制度一直延续。因此可以肯定地说,西汉太一神祭祀不是元宵节的源头。
2、佛教起源说
宋代僧人赞宁在《大宋僧史略》中“上元放灯”条中记载,“案《汉法本内传》云:教初来,与道士角试,烧经像无损而发光。又西域十二月三十日,是此方正月十五日,谓之大神变月。汉明敕令烧灯,表佛法大明也。”大意是汉明帝为了宣扬佛法,下命令让众人在元宵节当天燃灯。《艺文类聚》也用了类似的说法。
事实上,根据任继愈先生的论证,六朝典籍里并未见过汉明帝亲自到寺院张灯礼佛的记载。《高僧传·佛图澄传》里还记载了汉明帝不许汉人出家,可见他对于佛教并不扶持,因此燃灯礼佛一事是不可信的。应该只是赞宁等僧人为了抬高佛教的地位,以讹传讹了。
3、道教起源说
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卷一“元宵”条载:“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上元思想起源于南北朝后期,具体为正月十五是上元,七月十五是中元,十月十五是下元。三元说又起源于三官说,最早见于《后汉书·张鲁传》。
这种说法最致命的弱点是没有唐代之前的文献支持。唐代以前的文献里都没有把正月十五叫做“上元节”的记载,但是正月十五作为一个节日却已经在梁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里有了记录,隋炀帝的诗里也已对灯俗有所描述。所以,元宵节起源于道教的说法也经不起考证。
4、其它传说
除了以上三大主流传说,关于元宵节的起源还有很多民间传说,例如汉文帝说、神鸟说、东方朔与元宵姑娘、楚昭王说等等,在典籍中完全找不到对应记载,缺乏文献佐证,只能作为具有民俗学意义的资料来看待了。
虽然元宵节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但至迟在宋代,人们已经将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了。举一例:南宋文学家姜夔在《诗曰》中写到:“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二、元宵与汤圆,谁“年纪大”?
从目前能看到的文献来看,汤圆出现的比元宵早。
南宋周必大在《平园续稿》里记载“元宵煮食浮圆子,前辈似未曾赋此,坐间成四韵”,其中提到的“四韵”中的一韵便是《元宵煮浮圆子诗》,这是已知的我国最早描写吃汤圆的诗:
“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星灿乌云裹,珠浮浊水中。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珠浮浊水中的“珠”就是指汤圆,当时也叫圆子、浮圆子。北宋《岁时杂记》对圆子(汤圆)也有记载:“京人以绿豆粉为科斗羹,煮糯为丸,糖为臛,谓之圆子盐豉。捻头杂肉煮汤,谓之盐豉汤,又如人日造蚕,皆上元节食也”。
而元宵作为节日饮食最早见于明代刘若愚的《酌中志》:“自初九日之后,即有软灯市,买灯吃元宵,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玫瑰为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称汤圆也。”这段话不仅引出了“元宵”作为节日饮食,还指出至迟在明朝,我国就已经出现了北方流行吃元宵、南方流行吃汤圆的差异了。
三、元宵(汤圆)的做法与吃法
在制作方法上,一言以蔽之:元宵是“滚”出来的,汤圆是“包”出来的。
具体做法是:元宵是将固体的馅儿切成小块儿,蘸上水,然后在放满糯米粉的盘子上摇啊摇,边摇边时不时地蘸下水,等馅儿全滚上糯米粉、滚成圆球,就制作完成了。南方的汤圆则和包饺子一样,将糯米粉先用温水和成面团,再把馅儿包进去就行了。
从口感上来说,由于汤圆经过了温水和面这一步,而且南方的汤圆皮多用更为细腻的“水磨糯米粉”,因此外皮吃起来更加绵腻油润。我身边很多年轻人喜欢吃细腻的汤圆,很多上岁数的人则更喜欢怀旧口感的元宵。
关于汤圆(元宵)怎么吃,其实古代“煮元宵”起初并不是主流,早期元宵的流行吃法是“炸元宵”,最晚至唐末五代已有炸元宵的记载,北宋陶谷在《清异录》中提到的“油画明珠”就是油炸的。北宋时京城开封元宵节虽然出现了煮汤圆,但当年更流行的仍是吃油,俗称“咬焦”。焦即油,大概是油炸后呈焦黄色而得名。
清代屈大均在《广东新语·食语》“茶素”条中称:“广州之俗,岁终以烈火爆开糯谷,名曰炮谷,以为煎堆心馅。煎堆者,以糯粉为大小圆,入油煎之,以祀先及馈亲友者也。”这种油炸元宵称为“煎堆”,现在仍可以吃到。
除了“炸元宵”,有的地方、如湖北汉口还有“炒元宵”等做法。
好啦,关于元宵和汤圆的小知识就先说到这里吧。
最后附赠一个小八卦:年,一位50岁的老人从东北人在雪地里冻饺子中获得灵感,发明了历史上第一颗速冻汤圆,这位老人就是后来被称作是“中华汤圆王”的三全食品创始人陈泽民。从此,汤圆成为可工业化生产的中华传统美食,大家想啥时候吃就啥时候吃,再也不用等到特定节日时才有得卖、有的吃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