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见本草纲目不是在刘畊宏的直播间

如何三句话让张家人破防?很简单,“我,天天爬山,胖了”。

初来乍到的游客们可能难以想象,在“辣统天下”的湘菜宇宙里,坐拥三千奇峰的张家界,早已凭着出其不意的巧思,打下了一片“土家菜江湖”。

山野美味,是张家界人的拿手好戏。在天门山级台阶上苦苦挣扎的游客,可能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与《本草纲目》的初见不在刘畊宏的直播间,而在土家饭店餐桌上的那碗“岩耳炖土鸡”。

岩耳,又名石耳,生长在砂岩绝壁上,极难采摘。如果你在半山腰看见悬崖峭壁上飞着一个人,可能并非赶上杂技表演,而是碰见了摘岩耳的“岩耳客”。没点功夫傍身,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张家界人。岩耳营养价值之高,《本草纲目》中曾有记载:“石耳性甘平无毒,能明目益精”。据说早在明清时期“岩耳炖鸡”便成了贡品,味极鲜美,被称为“民间珍品,食中佳肴”。

张家界的山野美食除了岩耳,还有与其并称为“张家界三宝”的葛根粉、蕨粉。从挖掘野生葛根到制成粉末,需要花费九道工序制作三天两夜。虽然最后提炼出的粉末只有原料的十分之一,但其营养丰富,还享有“千年人参”之美誉。

葛根粉、蕨粉的冲泡方式和藕粉一样,讲究水温和手速,想要获得一碗成功的“糊糊”,建议先炫几场乒乓比赛预习手法。

寻常人家发掘山野美味多以“口味”为重,而张家界却在养生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甭管爬山有多累,咔咔一顿滋补,皮都给展开咯。

除却让人头皮都展开的养生野食,张家界人还将“腌酸”玩得炉火纯青。

相比山西人酿醋都能让贾思勰总结出22种办法,张家界人腌酸的套路倒淳朴得有些可爱。不论荤素,统统放进陶土坛子里,唯一的区别是素食坛口向下倒放;荤菜坛口向上正放。

土家族中流传着一句谚语:“三日不吃酸和辣,心里就像猫儿抓”,如若说吃酸宇宙的天花板是山西人,那“以酸贮鲜”的课代表,一定是张家界。

毕竟五花肉被做成“湘西酸肉”之前也没想到,除了化身赵子龙最爱的香辣坛子肉,自己有一天还能成为老坛酸菜的贵替。

将肥瘦七三分的新鲜五花肉去毛切片后,放入盐、剁椒,再与粘米粉、糯米粉充分混合,入坛腌制三个月,取出煎至两面金黄,便得到了一碗酸鲜脆香的湘西酸肉。

张家界的酸味特产还包括糯米酸辣子、酸萝卜、苞谷酸、鱼儿辣椒等等,甚至连本地人最爱的凉面都是酸口的——用西红柿熬煮出来的酸汤提鲜。

其实张家界人对酸的偏爱,与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张家界地处武陵山区腹地,古时交通不便,少有货物交易,盐咸味道匮乏,故只能以酸贮鲜。

张家界人因地制宜的奇思妙想,还在另一菜品上得到了更富创意的诠释。那便是称霸夜市的土家三下锅。据说,来张家界不吃三下锅,就好比喝酸奶不舔盖,去东北不搓澡。

张家界砂岩地貌居多,地表崎岖,过去土家人大多住在山区,居住分散,办酒席往往不能及时赶到,为了待客,主人会把提前烹制的菜肴各取一小份用锅炖煮,让客人随到随吃。食材需要下锅三次,因而被称为三下锅。另一流传较广的说法是,明代嘉靖年间,为不误军机,在年关赶在出征前为战士准备的“合菜”,在后世逐渐演变为“三下锅”。

三下锅多以肥肠、猪肚、牛肚、羊肚等内脏为主角,俗称“边角料”。

除此之外,张家界还有打鼓皮、合渣、油渣等“边角料”美味,将它们逆袭为不可多得的特色美食,无一不体现着张家界人另辟蹊径的乐观与智慧。

在夜市上把再来一碗喊出气吞山河之势的游客,绝不会承认几个小时前自己正趴在米高的玻璃桥上狼狈喊妈。毕竟,他们可是在张家界街头开出隐藏款美食——魔芋干的人。

生长在我国南方丘陵地区的魔芋,不仅靠原滋原味占据了日本美食界C位,在张家界,人们更是凭着对美食登峰造极的创造力,成功让魔芋拥有了独一无二的前世今生——从平平无奇的草本植物,到断层出道的辣条界顶流。

魔芋干究竟有多令人上头?张家界不允许任何一位手握魔芋干的人不成为社牛(俗称社交达人)。大学室友初见——分享魔芋干;同事破冰——安利魔芋干;甚至第一次去按摩,也忍不住用魔芋干替自己social。

一口口香辣柔韧的魔芋干下肚,仿佛看见了人生的走马灯,热泪盈眶(辣的),停不下来(香的)。谢谢你,张家界。

(魔芋中富含葡甘聚糖,吃多了容易腹胀、腹泻)

张家界美食江湖之大,一文装不下。连魔芋都能做成顶流的张家界人,早已掌握了美食界的山水密码,靠坚守和巧思不断碰撞出代代相传的美味。

在流连于三千奇峰之时,别忘了多爬几道山提前预支卡路里,为山脚下的美食占个胃。

来源

潇湘晨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4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