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原创作者润泽讲历史,专注原创文章创作。
小时候,逢年过节,农家都喜欢做粿吃。在不同时节、不同场合,吃的粿也不同,有杨梅粿、饼粿和擂头粿。小伙子讨老婆,老头子做寿,小孩子满月、周岁,建房,讲究的人家要摆喜宴,总少不了浑身通红的杨梅粿,让客人与主人一起分享那份喜气。杨梅粿形似杨梅圆滚滚,色如杨梅红彤彤,寓意一家人团团圆圆,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夫妻感情甜甜蜜蜜。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杨梅粿带着杨梅二字,但其原材料却跟杨梅毫无关系。之所以得其名,是因为其形其色皆似杨梅之故。杨梅粿是一种糯米食,原材料主要有水、糯米粉、面粉、芝麻碎、猪油、红糖、索粉干碎(或浸泡一日的糯米粒)和洋红(食用胭脂红色素)。杨梅粿与汤圆做法几乎一致,但相似的外表下其用料却暗藏玄机。古法杨梅粿做皮用的必是浸泡了十日的糯米沥干糯且外表有型;馅儿则由炒熟的黑芝麻碾碎后拌入猪油和甘蔗熬制的红糖而后磨成的糯米粉,并配入一定比例的面粉加水揉制而成,以保证其口感软成,以保证其独特的鲜香。固守传统的厨娘们虽不解这其中的缘由,但依旧坚持沿用这代代相传的老方子,以延续饮食文化的星火相传。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一团雪白的米面剂子和些许乌黑的糖油馅儿在厨娘灵巧的手指配合下,一转一合间一个大号的汤圆已然成型。做好的大圆子裹上事先用洋红染色并用清水漂洗的索粉干碎(或糯米粒),再放进小碗里滚上一滚,然后整齐、紧凑地码入蒸格,水开后上锅蒸熟即可。在热气腾腾中,一格看起来色泽诱人,吃起来香甜软糯的杨梅粿就出锅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说起杨梅粿比汤圆多出的这最后一步,却不单只是审美上的追求。早年间,杨梅粿可是送礼的上乘佳品,而且有限定的场合,一来是送给接媳妇的人家,二来则是送给盖了新屋的人家。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娶妻盖房是人们一生中最隆重的两件事儿了。杨梅粿参与如此重要的场合,其地位自然不言而喻。其代表着喜庆的外表所预示的好兆头,更寄予了当时以农耕为生的人们朴实又朴素的美好愿望。也许正因为如今红包当道,就算娶亲建房,已然没有多少人再记得这老掉牙的风俗,更别说用心送上一格杨梅粿图个喜庆了。很多年轻人已然不知它如今的存在,更何论它曾经的辉煌。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我第一次见到、吃到杨梅粿,也只是几年前的事情。那年去阿旺叔家拜年,到了饭点,大家麻溜儿地围桌而坐,老爸突然欣喜地说,“哦吼!杨梅粿都有啊?好多年间没看见过了!”老爸素来酷爱甜食,还没来得及细品便三下五除二扫了大半盘,吃完后更是对这传统小点赞不绝口。饭桌上,曾经见证过杨梅粿在昔日宴请酒桌上占据过一席之地的老一辈们,也顺道感慨了一番逝去的往昔。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阿旺叔的父亲是位很有心的老爷爷,自那以后每年都为老爸留着亲戚送的杨梅粿,哪一年要是去晚了,阿旺叔更是半开玩笑地打电话给老爸,“再不来我爷替你留的杨梅粿都要不好吃了!”如今那位爽朗有爱的老爷爷已作古多时,就如杨梅粿已逐渐失去了维系它生命的仪式,但是只要还有人还记得,他们就不曾、也不会离开。
本文是润泽讲历史的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和个人。感谢大家的阅读。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欢迎